![]()
这是一个关系到救赎和未来的深刻转变。当美的集团给出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超3600亿元、净利润近380亿元的财报时,数字背后却暗流涌动。这家中国家居巨头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关口——传统优势的智能家居业务已无想象,新兴的B端业务仍处于投入和等待期,海外市场的回报仍需等待。在美的核心业务智能家居设备领域,该公司开始看到“不降价就失去市场份额;降价就损失收入”。小米等新势力发起的价格战持续侵蚀行业利润率。为了寻求突破,美的正在努力摆脱“家电巨头”的标签,加速向科技集团转型。 B端业务新能源、机器人等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但这些企业也面临“增收增利难”的成长阵痛和行业巨头的不断挤压。某种程度上,美的的现状是中国制造业寻求存量期变革的一个缩影。未来的道路注定是对策略、耐心和终极竞争的长期考验。 1.智能家电带来问题。 10月29日,美的集团给出2025年第三季度牌照。今年前三季度,美的营收3630.57亿元,同比增长13.82%,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78.83亿元,同比增长19.51%。第三季度,美的营收同比增长10.06%至1119.33亿,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8.95%至118.7亿。钴与二季度净利润135.91亿相比,本季度净利润增速放缓,环比下降12.67%。在耀眼的营收数字背后,美的还面临着转型过程中拒绝传统增长“引擎”潜力的挑战。美的传统板块的智能家居业务在今年第三季度遇到了增长瓶颈。前三季度,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%,增速明显落后于公司B业务。目前,国内家电市场整体已从“加扩”进入“库存游戏”阶段。竞争的激烈程度肉眼可见,国家补贴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行业的洗牌。此时,美的不仅要与格力、海尔等老牌巨头竞争重要的市场空间,同时也面临着小米、华为等跨界新势力。战场变得更加复杂。 2025年上半年,美的家用空调国内线下市场份额有所提升,线上市场则出现一定下滑。但线上线下市场份额仍居行业前列。但与此同时,小米空调业务却以年增长率超过60%的速度快速扩张——7月线上市场份额达到16.71%,超越格力,位居行业第二,仅次于美的。美的昔日的盟友,似乎正以黑马的身份一步步挺进。 “从个人角度来看,任何进入家电行业的人都处于战略劣势。”此前,美的集团在广东佛山召开2024年度股东大会,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积极回应与小米竞争。方洪波认为,目前无论我们如何战斗,即使取得了胜利,“胜利仍然是一场大吸引力战”。今年上半年,方洪波读了一份超过10万字的小米研究报告,并表示,“小米进入了我们所有的领域,包括空调、洗衣机。战术上我看重小米,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入。”与此同时,美的也不得不改变策略,继续走下去。 “我不能坐视小米蚕食这个市场而不做出反应。我要下去,对抗成本,与他们战斗。”如今,小米2023年底发起的一场价格战已经持续了近两年。当时,雷军高调宣布将以“极致性价比”复兴家电行业,利用国家补贴政策,带动1.5马力变频空调价格跌至1290元的历史低位,逼迫小米等传统巨头dea 被动竞争。 2025年,奥克斯推出叠加补贴活动,海信则通过“线上直接折扣+线下体验店满折”的组合,拉低中端机型均价。 4月以来,美的主品牌也加入战局。 “酷省电Pro”1.5马力机型价格从2899元降至2199元,瞄准小米“大省电”系列。在这场价格战中,虽然美的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保持了利润,但公司毛利率却呈现下降趋势。财报显示,2025年第三季度,美的集团毛利润为25.87%,较去年同期下降0.88个百分点。美的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下降至28.52%人年,主要是由于有效产品占比增加以及价格战持续影响。在高端市场、中端市场ea也很难说。尽管美的通过Colmo和东芝双品牌战略,2025年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60%,但整体高端市场份额仍然较低。在万元以上的冰洗市场,美的的品牌认知度仅为海尔的1/3,高端成功之路还很长。此外,共享经济的兴起以及年轻一代“用不如拥有”观念的普及,正在悄然改变家电消费生态。租赁、共享服务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实物家居用品的需求。在供给过剩和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下,美的似乎陷入了“不降价就失去市场;降价就损失利润”的困境。 2、美的B面:成长与等待 美的急于撕掉“家电巨头”的标签已经存在了几十年,寻求加速向科技集团的转型。 2025年前三季度,美的集团B业务同比增长18%,高于C业务13%的增速,成为集团增长新引擎。其中,新能源及工业收入306亿元,同比增长21%;智能建筑科技营收281亿元,增长25%;机器人及自动化营收226亿元,增长9%。美的一直对新能源业务寄予厚望。美的集团副总裁常伟此前透露,该业务目前占集团总营收的10%左右,未来计划提升至三分之一左右。然而,增长速度惊人的美的在能源领域的道路并不平坦。一方面,美的新能源业务整体盈利能力仍处于领先地位。埃克。以新能源子公司和康为例。其收入高度依赖光伏EPC项目——这种商业模式技术门槛低、毛利率极低。虽然三季报未披露,但2025年上半年,惠康新能源营收同比增长163.06%,但毛利率仅为8.91%,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以上。外界认为,部分企业仍处于“增收不增收”或微利状态,难以贡献大额利润。另一方面,竞争策略也隐藏着风险。该公司的子公司科鲁电子采取了激进的低价策略。例如,工商业储能产品报价一度低于0.588元/wh。依靠美的供应链优势的降价策略能快速攻克市场市场,但模仿容易,打造坚固的护城河却很难。不可忽视的是,在储能红海中,美的仍然要面对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阳光电源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。竞争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。作为美的B战略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,机器人业务也面临着挑战。 2025年前三季度,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营收226亿元,同比增长9%。这一增速低于集团整体收入增速。回顾2024年前三季度,公司机器人及公司营收同比甚至下滑9%,是当时美的集团四大核心业务中唯一下滑的板块。这背后是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的电流萎缩的行业问题。相关行业数据显示,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2024年市场保有量将减少至30.2万辆,年下降4.5%。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、光伏、锂电池行业产能调整等因素直接影响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美的积极推动机器人业务的智能化转型。 9月底,美的库卡发布了AI Vision智能库卡AI Vision等五款战略智能产品,试图构建从感知、决策到执行的全链接智能生态系统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,美的推出了工业应用“美拉”机器人和家用“美拉”人形机器人。然而,这些创新产品正处于市场导入阶段,对整体收入的贡献有限。人形机器人正在起步,离技术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商业化,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业绩增长点。与此同时,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竞争持续升温。格力电器等家电巨头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格力智能装备,采取“自研、自产、自用”的战略;海尔智家与乐居机器人合作推出人形机器人。与此同时,小米、特斯拉等跨界玩家也积极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。美的专用机器人赛道现在被强大的敌人包围。从收购库卡、和康新能源、科鲁电子,到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,美的一直在积极探索核心家电业务之外的增长空间。然而,构建第二条增长曲线并不容易:如何将收入增长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,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。将技术成果推向市场。竞争力也是美的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。 3、走出国门,重点关注国内市场竞争。海外业务已成为美的增长的又一重要引擎。财报数据显示,美的第三季度海外市场实现中两位数增长,订单增长自10月份以来持续增长。值得一提的是,美的OBSEAS OBM业务(自主品牌)前三季度表现出色,自有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%,海外智能业务占比首次超过45%。尽管美的的OBM业务增长迅速,但整体海外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似乎来自OEM(原始制造)业务。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,2023年OEM营收仍将占美的海外营收的61.59%,OBM将占到2023年的61.59%。或低于40%。相比海尔智家2023年海外自有品牌业务占比将超过80%的情况,美的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追。事实上,美的OBM想要走向全球,这不仅仅是个体问题,也是行业的共同痛点。一方面,在欧美成熟市场,消费者对本土品牌认知度较高,对中国品牌仍难以摆脱“低价低质”的刻板印象。这意味着美的在海外主要被认为是“性价比之选”,高端品牌能力有限,难以在高端市场与惠而浦、伊莱克斯等全球巨头竞争。尽管美的积极突破收购东芝家电、推出高端Colmo品牌等一系列举措,但其在欧洲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仍落后于传统与博世、松下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结盟。为提升OBM品牌影响力,美的加大海外广告投入,宣传品牌形象。然而,品牌建设并非一日之功,这些营销支出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可观的回报。相反,他们将运营成本推向海外,并考验企业的战略耐心。另一方面,产品质量问题也对美的的海外品牌形象产生了影响。 2025年6月,美的在美国和加拿大主动召回170万扇U型窗,原因是“在极其潮湿的环境下延展性不足,容易滋生霉菌”。此次重大产品召回事件虽然造成了较小的直接经济损失,但对美的在国外市场努力打造的品牌形象造成了重大损害。与此同时,贸易壁垒不断考验着美的的全球智慧。为避免美国关税影响,MIDEA需要加快在泰国、墨西哥等低税收地区的生产基地建设,以覆盖美国市场。但这种安排短期内仍难以完全避免贸易壁垒的影响,同时也会增加运营过程中的运营成本和供应链复杂性。纵观全球商业史,大象跳舞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通用电气、西门子等巨头都经历过转型的阵痛。如今,当美的集团站在类似的历史转折点上,完成从“中国家电巨头”到“全球科技集团”的转型,需要源源不断的战略决心来支撑长远的变革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