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伟达的泡沫可能又破灭5万亿美元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10-31 09:34
制造|虎秀科技群作者|丸堂山编辑|苗正清头像|视觉中国 10月29日美股开盘后,英伟达股价突破210美元,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。距离上一次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也仅仅过去了四个月的时间。这个时候讨论英伟达的股价是否泡沫已经没有太大意义。唯一的问题是,这个泡沫会很快破灭吗?从实际情况来看,这个泡沫可能只是被吹破。即使未来英伟达的市值比现在翻倍,也不会令任何人感到惊讶。接下来,笔者将从两个维度阐释支撑英伟达泡沫的底层逻辑。这家“非常规”的芯片公司正在向外界洗刷英伟达描绘的宏伟蓝图,并没有讨论屡次提到的生态护城河。只是看着它作为一家纯粹的芯片公司,或许我们能够理解这家公司的非理性资本判断从何而来。首先我们看一家曾创造过历史市值增长传奇的芯片公司进行比较:1996年至2000年间的英特尔通常符合这一特征。在此期间,英特尔市值从1200亿美元攀升至5090亿美元。不可否认,英特尔的股价是受到这一时期“第一波互联网泡沫”的推动,但从根本上支撑股价的是其与PC市场的共振。这是两家公司的第一个区别,那就是英特尔当年的增长来自于对单一PC的深度整合,而英伟达则瞄准了更多元化的市场,如AI、数据中心、消费类显卡、自动驾驶等。从业绩来看,英特尔1996年至2020年营收分别为208亿美元和337亿美元,五年复合增长税率为12.6%。同样的指标也适用于nvidia。 2022年至2025财年,公司营收回报率超过100%。在今年的 GTC 大会上,黄仁勋还表示,预计到 2026 财年 Blackwell 和 Rubin 架构 GPU 的营收合计将超过 5000 亿美元。还要说明的是,20 世纪 90 年代的 intel 是一家完全意义上的 IDM 公司,覆盖了业界的设计、基础、封装测试、销售全流程。这导致其产生的大部分利润都投资于提高产能。作为一家不废话的公司,英伟达彻底摆脱了以往芯片公司的重资产束缚,也跳出了“循环-再生产”的怪圈。现在重新审视这个问题。英伟达目前市值的神话真的是因为“非理性”吗?当算力变成能源,上述“第一次互联网泡沫”即将发生2001年提出的这句话经常被套用到现在的AI行业,证明NVIDIA一定会“站得更高,跌得更惨”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个判断是有道理的。因为如果把当时的互联网公司分为三类的话,或许是:第一类,“门户与眼球”阵营。典型代表是雅虎。他们相信互联网的主要价值在于用户的注意力。如果他们控制了用户入口(浏览器、主页),他们就控制了互联网的价值链。第二类是“新经济颠覆者”阵营。典型代表就是亚马逊,它认为互联网将彻底改变所有传统行业。第三类是“基建”阵营。常见的代表有思科和世通。他们认为,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,都需要由无数交换机和光纤组成的管道。避免,由于第三类制造商由于对流量预期的乐观预测而贷款投资,成为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。世通等一些老牌巨头已经彻底宣布破产。但问题是,在这波AI浪潮中,英伟达算不算是“基础设施”阵营的公司呢?如果是两年前的话,绝对算得上。如今,在AI产业链中,英伟达的角色可能更倾向于“能源公司”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NVIDIA上个月向OpenAi提交的千亿投资案例。英伟达表示,将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,建设耗电量10吉瓦的数据中心。以目前blackwell芯片的能耗计算,大致相当于500万颗B300芯片。结合Openai向Oracle购买云服务,形成了“三角博弈”的格局。尽管“无中生有”的商业模式引起了极大关注在业界,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:在这个链条中,Openai 扮演着“田川”的角色,Oracle 扮演着“基础设施建设者”的角色,而 Nvidia 则扮演着类似传统意义上的“能源提供商”的角色。如果这种商业模式未来能够被复制,那么NVIDIA应该承担的风险就可以无限地向下游转移。毕竟,在任何经济泡沫中,无论人们的立场如何,他们都不会怀疑“是否存在石油泡沫”或“是否存在电力泡沫”。当然,这一切的基础是算力能够像黄仁勋设想的那样成为新时代的能源。英伟达还能赢多久?当我们谈论英伟达泡沫时,我们真的是在讨论这波AI浪潮是否存在泡沫吗?答案是毫无疑问的,而且比之前几波网络泡沫还要大。今年爆发的核聚变研发公司Halimbawa,Oklo市值250亿美元尽管三年来利润为零。这是由于奥特曼认为“非常大的计算集群对电力的要求很高”。对于尚未实现小型化托卡马克装置的行业来说,被认为是解决电力需求的一剂良药。这之间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,实在让人难以捉摸。奥克洛并不孤立。今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“人工智能相关产业”受到资本青睐。一个完全“融资驱动”的行业很可能会加速AI泡沫的破灭。不过,对于nvidia来说,未来一两年之内,这个泡沫肯定会不断破灭。由于还有很多“技术驱动”的行业尚未释放,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所说的“产出”并不是指“能否增加收入或创造收入”,而仅指“能否大规模消耗算力”。举一个更常见的例子,在具体化智能行业中,NVIDIA开发的ISAAC GR00T平台被从业者广泛使用。它的最大用途是从少量的人类演示中创建大量的合成运动轨迹,减少从现实世界收集高质量数据集的任务。这些工作与 nvidia 相关吗?只能说关系非常有限,但是在使用Isaac Groot进行训练的过程中,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能力,比如将一张图片输入到grot-dream蓝图中,然后倒入或者一段机器人在新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视频,用来教机器人如何执行。换句话说,无论未来学习模仿的范式发生多大的变化,或者即使可以采取具身智能的道路,也无法阻止nvidia创造一个今天可以消耗算力的场景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。比如,在今年的GTC大会上,黄仁勋提到“物理A“I”、ARC平台、超算网络和自动驾驶布局,甚至是为量子计算而提前打造的NVQLink接口——虽然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量产量级的GPU,但都是可以消耗大量算力的位置。可见,目前围绕AI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是NVIDIA为当前客户绘制的蓝图。回到AI泡沫何时破灭的问题,我们需要明确,所谓“泡沫”对于nvidia来说,其关注的是未来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静默算力商业化,从深度学习的研究方向来看,这并不是该公司关心的主要问题,因此,短期内,nvidia的泡沫很可能会继续破裂。前往搜狐查看更多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